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,正逐渐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关键领域。2025年,中国算力产业以“东数西算”工程为战略支点,通过智算升级、网络协同与绿色转型,构建起覆盖全国的算力基础设施网络。据工信部数据,截至2025年一季度,全国智算规模达748EFlops,占整体算力35%,预计全年将突破1037.3EFlops,同比增长超40%,持续领跑全球。这一进程不仅推动AI技术规模化应用,更催生百万级就业岗位与千亿级产业规模。那么,算力产业高速发展,给求职者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呢?
2025年,中国智算中心建设进入“万卡集群”时代,算力产业规模正在持续扩张。武汉智算中心完成2EFlops扩容,支撑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的大模型训练;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机架规模突破3.1万架,智算规模超50EFlops,重点服务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。基础电信企业打造的万卡集群,可支撑万亿参数大模型并行训练,单机柜推理算力达80P。同时,算力产业的基础设施仍在不断迭代升级。全国算力标准机架突破1043万架,同比增长18.5%。武汉智算中心、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等枢纽节点完成扩容,支撑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需求。在算力规模与基础设施日渐强大的形势下,中国的算力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好发展。每一项数据的背后折射出算力供给能力呈指数级增长,同时也暴露出人才缺口正成为制约产业跃迁的瓶颈之一。
在算力产业高速发展的带动下,多个领域人才缺口持续扩大,由此也引发了一场技能革命。换而言之,技能是快速入局前沿产业的重要因素之一,掌握技能就能有机会抢先进入赛道。2025年,人工智能领域岗位量同比激增29倍。脉脉平台数据显示,截至7月,在招岗位超7.2万个,涵盖算法工程师、数据标注员、AI产品经理等全链条职位,非技术岗占比超30%。字节跳动、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与MiniMax、Momenta等垂直赛道企业展开人才争夺,算法岗平均月薪突破7.8万元,较2024年上涨8.98%。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推动就业机会向中西部转移,为偏远地区人才带去更多就业机会。据中工网消息,山西大同通过建设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,三年内带动3万人次就业,其中本地户籍人才占比超91%,专科学历占比48.9%。在算力驱动的时代浪潮中,竞争的本质已演变为人才储备质与量的比拼。与此同时,新兴职业的迭代升级,正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向更高阶的标准迈进。
创新业态催生新兴职业,多元供给激活市场潜能,技能升级匹配发展需求。从武汉智算中心的万卡集群到甘肃庆阳的“东数西算”枢纽,从零跑汽车的制造革命到京东客服的职场升级,算力已成为连接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核心纽带。然而,人才缺口却成了算力产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,如何让人才匹配上发展需求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为源源不断输出优质人才,八维职业学校为学子开放了专业化的技术学习平台,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,与实训项目、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接轨,并聘请行业专家专门建立课研团队,严格把控教研及教学的每个环节,以保障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。在专业设置上,八维职业学校始终坚持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以岗位要求为标准,以优质就业为目标”的课程体系开发原则,开设有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十五大专业方向,为学子创造学习数字技术的综合性平台。八维职业学校以“创新教育,引领未来”为企业使命。因此,格外重视教学研究,庞大的“双师型”师资队伍为学科发展树立明灯,将行业领先技术与八维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相结合,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,充分助力八维职业学校学子发挥特长,使其可以迅速拔高竞争壁垒!
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,当科技与教育强强结合,必然能培养出更多引领时代发展的拔尖人才。算力产业发展既是挑战,也是机遇。我国算力产业进一步向高质量发展,还需要有更多人工智能人才、大数据人才、云计算人才等等。作为青年人,要想在职场上站稳脚跟,就必须沉下心来,练好技术,学到真本领,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,更长久。